张相木开综明义:2009年中国机床行业成就瞩目,但无论怎么说,中国是制造大国还不是强国。首先,技术水平上仍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,缺乏全球的知名品牌和高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。从产业体系看,低端产品产能过剩,市场过度竞争,而在高端领域“阵地失守”,被外商占领。其次,基础配套能力比较弱,关键零部件还需进口。
中国经济的规模扩张模式必须调整。张相木表示,“十二五”将是包括装备制造业在内的中国制造全方面转型历史时期。“发展要适度,别盯着速度,结构要转型,增长要靠质量”。他预测,从2003年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期“一去不复返了”,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大投入,新一轮产业革命蓄势待发,中国如果不迎头赶上,就会失去历史机遇。
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刚从德国赶回来。这位机床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“少帅”表情很严肃。他说:“我认为,德日美同行对中国新一轮的技术封锁开始了,我们再不争气,就没希望了,不能永远替别人打工。”
以沈阳机床的市场地位,其判断应该掷地有声。2009年,该集团完成出售的收益120亿元,其世界机床企业排名中已上升到第5。而在2002年,其出售的收益不过13亿元,世界上的排名第36位。这家素以规模高速扩张知名的企业也在大谈“结构转型”了。
在业内,沈阳机床的“老大”地位靠传统形成。它以普通车床、钻床、镗床起家,这些通用型产品虽然量大面广,同时竞争非常激烈、产品同质化程度严重,毛利率普遍不高。在数字控制机床逐渐确立了市场主流产品地位后,沈阳机床这条“大船”面临着“掉头难”的局面。随后,连续的并购“大手笔”奠定了沈机的领头羊。2004年并购德国希斯公司,重组云南CY集团,2005年入主昆明机床厂。在市场繁荣时期,沈阳机床“做大”的雄心显露无疑。
这次展会,沈阳机床焕然一新。全新系列的数控机床一字码开,都是与国际中高端产品同步的新型立式加工中心、卧式加工中心等自主创新产品,而从前军绿色的老式机床,只能在产品目册中找到踪迹了。
关锡友的“转型决心”源于挫折。从收购德国希斯以来,沈阳机床在德国推进了研发活动,但屡屡受到德国政府阻拦。有一次,他们拿着自己研发的机床到德国国家应用技术研究院去研究,可结果出来后被德国政府控制技术转移办公室、情报机构和工商总会三个部门联合叫停,其理由是,此类研发活动属于基础共性技术,甚至有可能诞生革命性的创新,不允许转移。
“高端技术人家不会给你,也不想让你得到”。他说,中国的技术水平已经到了“找不到老师”的地步,严密的技术封锁会成为常态,靠“引进-消化-吸收”的路子走到头了,这样一个世界上没有一点一个工业强国会总是依靠别人的技术,“想变强,你就要靠自己。”
关锡友的经验,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多次被验证。商务部长近期表示,美国政府的苛刻的出口管制,导致几百亿元的美国产品无法出口到中国,其中就包括数字控制机床、计算机、航空航天等民用技术及零部件。“我今年本来还想组织几个大型的采购团到美国,但是,企业家们报给我的一些需要采购的东西,显然美国到现在还不愿意卖给中国。”他说。
张相木对机床业的“罗汉们”坦言,目前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不牢,发达国家出现再工业化和重归实体经济的趋势,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重,不仅加剧国际竞争,还会延缓高端产品向中国的转移,加大一些关键领域对我国的技术输出控制。
另外,人民币升值压力、大宗原材料价格上升、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,这一些因素共同作用,都在极大压缩“中国制造”的利润空间,“转型”和“升级”已是迫不得已,甚至关系到“中国制造”未来的生死存亡。
现代机床的“祖宗”是纺织机。1789年,21岁英国工人斯莱特假扮成农民,改名换姓,逃过英国当局的出境监察来到美国。他凭着惊人的记忆和机械技能,复制出了英国的阿克莱特纺织机,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作母机,曾被英国人视为秘不外传的富国之宝。
因为给新大陆带来了工具机,斯莱特被称为美国“制造业之父”。在很长时间里,美国这个后来的技术输出大国,正是靠复制别国技术、“偷窃”别国发明专利起步。直到南北战争前,美国机械设备的80%依靠欧洲进口。
新中国成立初期,我国仅能生产不到1600台机床,且基本是皮带传动。在苏联提供的图纸和设计人员帮助下,快速建立起18家机床骨干企业(后称“十八罗汉”)和7个综合机床研究所,这成为奠定中国工业化的骨干力量。1957年,我国已有机床品种200余个,年产量近3万台。此后,在“高精度机床战役”、“二汽装备战役”中,中国机床工业获得了持续发展。
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,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,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。东莞外来工群像:每天坐9小时 经常...66833